- A+
所属分类: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化学技术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是弹词?
【◆参考答案◆】:弹词是明清时代很流行的说唱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南方,用琵琶、三弦伴奏。弹词的来历缺乏清楚的记载,可能是从变文、词话演变来的。弹词到了乾隆中期以后,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地域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现在见到的弹词,多产生于清代中期,文字包括说白和唱词两个部分。说白是散文体,唱词以七言韵文为主,中间穿插三言。语音上有"国音"(就是普通话)和"土音"(就是方言)的分别,其中的方言弹词又以吴语为最多。弹词的篇幅很长,一般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弹词的演出很简单,只要两三个人一两件乐器就行,有的甚至可以一人演出,很适宜家庭的日常娱乐。同时,弹词的本子又很长,也适宜作为一种消遣性的读物,这就是弹词被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察举制
【◆参考答案◆】: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3)【◆题库问题◆】:[问答题] 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有哪些?
【◆参考答案◆】:
(1)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2)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3)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2)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3)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你谈一谈中俄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提醒人们牢记历史,珍惜和维护世界和平,警示人们以史为鉴,避免类似战争的再度发生。
(5)【◆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最先真正理解和最先真正介绍十月革命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周恩来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前赴后继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措施: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7)【◆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齐一晋一秦
B.晋一秦一楚
C.秦一宋楚
D.齐一秦一晋
A.齐一晋一秦
B.晋一秦一楚
C.秦一宋楚
D.齐一秦一晋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单选]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A.蒙恬
B.张骞
C.班超
D.玄奘
A.蒙恬
B.张骞
C.班超
D.玄奘
【◆参考答案◆】:B
(9)【◆题库问题◆】:[单选]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之说。
A."湖广熟,天下足"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常熟,天下足"
D."两湖熟,天下足"
A."湖广熟,天下足"
B."苏湖熟,天下足"
C."苏常熟,天下足"
D."两湖熟,天下足"
【◆参考答案◆】:A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汉朝的淮南王英布为何又称为黥布?
【◆参考答案◆】:英布是与韩信、彭越齐名的汉朝开国大将,《史记》和《汉书》中都称其黥布。相传英布小的时候相面的人说他"当刑而王",英布在成年后因犯法被判受黥刑,遂以为应验而欣然受黥。在参加建造骊山墓的工程时,英布广交豪杰,后逢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便起兵反秦。楚汉交兵时,经刘邦等人积极争取,英布归汉,并为汉统一天下立下累累战功,被封为淮南王。英布就是因为曾经受黥刑而被司马迁、班固称为黥布。黥刑是从夏商的墨刑继承而来的肉刑,属于五刑中最轻的一种,战国、秦朝时使用普遍。施刑的方法是用利器刻犯人的皮肤,然后在刻痕上涂墨,使犯人的皮肤伤愈后留下深色的伤疤。黥刑属于小刑,当时使用凿为施刑的工具,后世才用针刺。起初黥刑是凿额部,因而又称天刑("黥凿其额曰天")。秦朝时刺墨的位置上有了不同的区分,对奴妾是黥面额中央及颧部(《秦简·法律答问》)。由于被黥面的人脸上带有标记,一般不会逃跑,在战国时常被贵族用做守门人,黥也从主刑逐渐变为作为其他刑罚附加手段而存在的附加肉刑,直到被汉文帝废除。不过,黥的标记作用也被后世所运用,南朝宋明帝统治时期,劫窃执官仗等应处斩刑的罪犯遇赦时,会在两颊黥上"劫"字。宋代实施的刺配中的刺复活了古代黥刑,刺墨的位置有刺面、刺额角和刺耳后等区别,又因受杖、徒刑罚的不同而刺不同的图形,因配役的远近不同而区别深浅。元代用刺刑较多,刺墨的位置分出刺臂、刺项等几种情况,并区分了初犯、再犯、三犯。明清相沿不废,直到清末修律才彻底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