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月和2月,以《()》杂志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为标志,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是中国文

  • A+
(1)【◆题库问题◆】:[填空题] 1917年1月和2月,以《()》杂志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为标志,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文学的开端

【◆参考答案◆】:新青年;文学革命论;现代

(2)【◆题库问题◆】:[填空题] 张养浩的散曲代表作是《()》

【◆参考答案◆】:山坡羊〃潼关怀古

(3)【◆题库问题◆】:[填空题] 话剧《关汉卿》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田汉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李白为什么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参考答案◆】:在《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李白之所以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由于当时李白眼见朝政腐败,而自己又官场失意,一派忧国伤时、报国无门、无奈而又沉痛的心景。诗人带着这各种心情游览凤凰台,追古思今,就用这两句诗,抒发出无限的感慨。

(5)【◆题库问题◆】:[单选] 诗集《微雨》的作者是()
A.冯至
B.李金发
C.徐志摩
D.闻一多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A.《春秋》
B.《汉书》
C.《史记》
D.《战国策》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单选] 长篇小说《虹》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A.从辛亥革命到"五四"
B.从"五四"到"五卅"
C.从"五卅"到大革命
D.从大革命到"九•一八"

【◆参考答案◆】:B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举一个事例说明葛朗台贪婪的特点。

【◆参考答案◆】:事例一: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在看到女儿把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但当他看到太太气得晕死过去时,马上放弃了金梳妆匣。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按法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事例二:葛朗台在弥留之际,当神甫把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做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给欧也妮的最后一句话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赵子曰》

【◆参考答案◆】: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写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展现了北京学生公寓的生活,也广泛涉及京、津两地的社会生活。大学生赵子曰起初只是个在学校里吃喝、打牌、唱戏、闹学潮、追逐女生、钻研做官的门路,一味混闹的浪荡子弟,他的行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都市生活的畸形。后来在进步青年李景纯的帮助下,赵子曰走上了救国济民的正路。作品在艺术上保持了幽默的风格,但较以前的作品,也有些小的变化。开头仍令人发笑,但写道李景纯的牺牲和赵子曰的转变,就显得严肃性起来。在形式上,作品博采外国现代艺术形式的同时,更多的撷取了传统形式的精髓。

(10)【◆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分析韩愈《师说》一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师说》一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如下:第一,论点准确、突出,论据具体有力。文章的首先根据"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两个中心论点,明确了"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接着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说明从师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和"巫师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行为来论证,简明具体,很有说服力。第二,层次清晰,结构严谨。首先提出论点,并从道理上作初步论证。接着通过三组对比,生动有力地批判耻于从师的坏风气,充分论证了人"人有师"的论点,又以孔子从师的事例突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论点。最后点明写作意图,落实到"行古道"这一主张。第三,运用对比,反复论证。A.通过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B.通过对童子、对自已的不同要求对比,指出士大夫行为的自相矛盾;C.通过"士大夫之族"同"巫师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揭示师道不复的原因。组组对比都论证了人"必有师"。文笔犀利,对比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四,语言简洁多变,气势流畅雄健。这篇文章语言洗练,句式多变,既有排比句,又有对偶句;既有陈述句,又有感叹句;既有长句,又有短句,参差错落,雄健简洁。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