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 A+
(1)【◆题库问题◆】:[问答题] 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参考答案◆】:
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存在长期不一致的关系。因此,一种态度的存在,必定会以种种方式从行为中体现出来,而一种新行为的出现与保持,最终也必定引发内在态度的改变。
(一)暂时性行为改变与过度理由效应研究证明,即便暂时性的行为改变,也会引起人的态度变化。人在一种行为上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的认知协调。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理由不充分效应"。如果人的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给予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即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二)长期行为变化与新态度的形成通过建立新的行为去改变态度,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2)【◆题库问题◆】:[单选] 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的区别。

【◆参考答案◆】: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在中文中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又称为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

(4)【◆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角色学习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
(1)社会角色的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由各式各样的行为方式所综合起来的一个整体。
(2)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相互作用着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3)社会角色的学习是经常随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地位很容易发生变动。

(5)【◆题库问题◆】:[单选] 犯罪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
A.内部因素
B.主体因素
C.客体因素
D.主观因素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自我揭露

【◆参考答案◆】:
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自我揭露让他人在一定程了解自己,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

(7)【◆题库问题◆】:[单选] 个体本能行为的出现主要决定于().
A.遗传
B.学习
C.模仿
D.暗示

【◆参考答案◆】:A

(8)【◆题库问题◆】:[单选]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台湾的社会心理学家()等人从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出发,在许烺光“情境取向”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人是“社会取向”的看法。
A.黄光国
B.瞿海源
C.沙莲香
D.杨国枢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单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A.社会政治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社会情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填空题] ()年代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

【◆参考答案◆】:20世纪60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