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厂某种产品每月的产能为8000个,1月的销量为5000个,且预计每月销量环比增加10%,则当年该产品库存最高的月份是

  • A+
所属分类:IT认证
(1)【◆题库问题◆】:[单选] 某工厂某种产品每月的产能为8000个,1月的销量为5000个,且预计每月销量环比增加10%,则当年该产品库存最高的月份是_______ 。
A.4月
B.5月
C.6月
D.7月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由题意可知,只要该月销量低于产能,库存就会继续增加。因此库存最高的月份为销量低于产能的最大月份。x个月后销量为5000×(1+10%)x,因此可知库存增加的月份满足5000×(1+10%)x≤8000,解得x≤4。因此4个月后也即5月份库存达到最高。故答案为B。

(2)【◆题库问题◆】:[单选] 某小区内业主共有的道路被物业公司划出停车位对外出租,其收益应该归 _________ 所有。
A.房地产开发商
B.物业公司
C.小区业主共有
D.小区所在地居委会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同意后,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业主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由该规定可知,收益应归小区业主所有。

(3)【◆题库问题◆】:[单选] 近日,火星车在加勒陨坑拍摄的图像发现,火星陨坑内的远古土壤存在着类似地球土壤裂纹剖面的土壤样本,通常这样的土壤存在于南极干燥谷和智利阿塔卡马沙漠,这暗示着远古时期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地球沙漠土壤中存在土块,具有多孔中空结构,硫酸盐浓度较高,这一特征在火星土壤层并不明显
B.化学物质分析显示,陨坑内土壤的化学风化过程以及粘土沉积中橄榄石矿损耗情况与地球土壤的状况较为接近
C.这些火星远古土壤样本仅表明火星早期可能曾是温暖潮湿的,那时的环境比现今更具宜居性
D.土壤裂纹剖面中的磷损耗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地球土壤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微生物的活跃性所致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论据。论点:远古时期火星可能存在生命。论据:火星陨坑内的远古土壤存在着类似地球上土壤裂纹剖面的土壤样本。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地球沙漠土壤与火星土壤不同,是对论据的削弱,所以排除;B项:经化学分析后,陨坑内土壤与地球上土壤的风化过程相似,与论据表意相同,是对论据的加强;C项:火星远古土壤样本情况仅表明火星早期的环境比现在宜居,与有没有生命无关,所以排除;D项:磷在土壤裂纹剖面上有损耗,说明有微生物存在,本项解释了为什么看到土壤裂纹剖面就说明可能有生命,属于搭桥加强。B.D两项都能加强,但是D项加强力度强于B项。故正确答案为D。

(4)【◆题库问题◆】:[单选] 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作品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客观的事实总要经过记者的思考和认识反映出来,它既是从实践中来,又不可避免地经过思想加工,更重要的是尊重客观事实,新闻工作者应该全面地收集材料,不夸大、不歪曲、不疏漏,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做新闻工作的人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B.典型报道应该只报道典型人物或典型事物好的方面,树立好的形象。
C.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不要过多发表自己意见。
D.新闻工作者应该到群众中去,到基层去,到火热的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中去,耳闻目睹,口问手记,调查研究,写视觉新闻,写实录报道。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文段描述:“新闻作品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它既是从实践中来,又不可避免地经过思想加工,记者更重要的是尊重客观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由此可知,记者一方面要保证第一手资料是客观的,同时更强调在报道时,在对资料进行加工时不能歪曲事实。A选项既讲到了客观搜集采访对象的资料,又通过”不能乱讲“这个意思强调了要如实报道。故本题选择A选项。

(5)【◆题库问题◆】:[单选] 最近,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和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工程。其中,投资额为千亿元级的四大工程是:
A.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B.月球探测二期、西部路网、阳江核电站、北京地铁新线
C.西气东输二线、京沪高铁、核电工程、南水北调
D.田湾核电站、人造卫星发射、上海磁悬浮铁路、城际轨道交通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最近,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启动和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工程。这其中又凸显出投资额为千亿元级的西气东输二线、京沪高铁、核电工程、南水北调开工项目这新“四大工程”。

(6)【◆题库问题◆】:[单选] 秦汉四百年间,政治与文化相互推动,形成互补机制,其效应是:统一被认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则被认为是违理的、反常的。秦汉文化造成的这一定势,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家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与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加政治一统。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政治与文化存在紧密联系
B.秦汉文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C.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D.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文化的一统整合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本段文字前两句给出观点,指出秦汉文化造成的定势:政治和文化互相推动、存在互补,且指出这一定势影响了两千年中国历史。文段最后一句话具体介绍了影响的体现,故文段前两句话的观点是重点内容,即强调秦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B项论述符合中心。A项没有体现出“秦汉文化”这一主题词;C项“中国文化”偷换概念;D项是解释说明的一部分,不是重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7)【◆题库问题◆】:[单选] 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生产生活的共同或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或知识体系都凝聚在语言之中。而各个语言群体对自然界的认识分别在不同的方面达到了不同的深度,形成了认识结构的互补分布,共同构成了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语言促进了各个群体知识体系的分化
B.人类群体通过语言将经验和知识加以发扬和运用
C.人类知识体系通过不同群体以语言的方式保存和建构
D.人类各群体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各不相同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文段为分—总结构,首句介绍了语言中经验和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接着说明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方面达到了不同的深度,“共同构成了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可见作者意在说明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即通过不同群体以语言的方式保存和建构。C项表述正确。A项中“语言促进……分化”在文段中并无表述。B项与文段主体不一致,文段主体为“人类知识体系”,而非“人类群体”,且发扬和运用文段也未表述。D项只是文段重点句子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最终结论。故正确答案为C。

(8)【◆题库问题◆】:[单选] 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温度越高,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C.将℃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A物质变为不饱和溶
D.将℃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时,没有B物质析出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方法一: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故A错。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B错。时A的饱和溶液降温,将有溶质析出,故C错。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溶解度将增大,故D项正确。方法二:本题考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定义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出来的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由物质A和物质B的溶解度曲线,我们可知,当温度在℃以下时,物质B的溶解度高于物质A的溶解度;温度到达 时,二者溶解度相同;当温度大于 ℃后,A物质的溶解度始终高于B物质的溶解度。A选项错误,溶解度曲线可以用于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温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不能笼统说A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B选项错误,观察溶解度曲线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C选项错误,对℃时的A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则随着温度的降低,A物质的溶解度也降低,A物质始终为饱和溶液;D选项正确,对℃时的B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则随着温度的降低,B物质的溶解度升高,将能溶解更多的B物质,不会达到饱和即没有B物质的析出。故正确答案为D。

(9)【◆题库问题◆】:[单选]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据统计,中国古今的姓氏超过22000个。由此可以推测,地名中涉及姓氏的用字也不会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
A.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部族迁徙有很大帮助
B.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亮点
C.考古学家以河南登封县一个叫“王城岗”的古地名为线索,在那里挖掘出夏朝遗址
D.据统计,姓陈的人在南方比较多,在北方比较少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加强论证,想要证明姓氏与地名之间存在很多相同的字,因此选择B项加强。

(10)【◆题库问题◆】:[单选] 某服装店进了衬衫和背心总共24件,总进价为400元。已知衬衫和背心每件的进价分别为90元和10元,问衬衫总进价比背心总进价()。
A.低40元
B.高40元
C.低120元
D.高120元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变形的鸡兔同笼问题。假设都进的背心,则需要花240元,比现在要少花160元;衬衫和背心差价为80元,所以衬衫进了160÷80=2(件)。由此衬衫总进价比背心总进价低10×22-90×2=40(元)。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