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

  • A+
(1)【◆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

【◆参考答案◆】:在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一部分在以前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样板戏",又重新开始与观众见面,一方面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另一方面也遭到一些在"文革"中经受了苦难的老一辈文艺家的指责。《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沙家浜》的故事发生在1939年秋。新四军某部在一场战斗后立即转移,将郭建光等18名伤病员留在了阳澄湖畔的沙家浜,中共江苏常熟县委委员陈天民,又将掩护伤病员的任务,交给了地下联络员、"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奎和参谋长刁德一,暗中与日本侵略军勾结,进驻沙家浜,搜捕新四军伤病员。阿庆嫂将新四军伤病员藏在芦苇荡中,并在沙老太太和沙七龙的协助下,利用胡传奎和刁德一的矛盾,与之周旋。郭建光等伤病员痊愈后,趁胡传奎结婚之机,在阿庆嫂的接应下,一举歼灭敌人。50年代末,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崔左夫的革命回忆录《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成沪剧《碧水红旗》执笔文牧,1960年公演时改名《芦荡火种》。1963年秋,江青在上海观看了演出,将它推荐给了刚从港澳演出归来的北京京剧团,并要求他们尽快改编成京剧。接受任务后,团里决定由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改编剧本,李慕良等设计唱腔,萧甲、迟金声导演,赵燕侠、高宝贤、周和桐分饰阿庆嫂、郭建光和胡传奎,并突出地下斗争的主题,改名为《地下联络员》。但因仓促上马,北京市长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陪同江青观看彩排时,大家都不满意。为了改好剧本,北京市委将编剧们安排到颐和园,因为这里拥有阳澄湖同样美丽的湖光山色,并调回了正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片的著名老生潭元寿、马长礼等,安排剧组到部队体验生活。1964年,又借上海剧团赴京演出沪剧《芦荡火种》之机,组织大家观摩学习,并重新改用原名:《芦荡火种》。1964年3月底,彭真观看后,大加赞赏,立即批准对外公演,结果连演百场,盛况不衰,特别是"智斗"一场,精彩绝伦,《北京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和许多评论。1964年4月,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开幕前,江青从上海赶回北京,观看了演出,但对剧团"提前"公演大为不满,随后又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方案。但剧组还没不得及修改,这月27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毅等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修改一事不得不暂停。1964年7月23日,在观摩大会期间,毛泽东、彭真、潭震林、康生等观看了演出,并上台与演员握手和合影,以示祝贺。几天后,江青到剧团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要突出武装斗争,强调武装斗争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打进去;要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剧名改为《沙家浜》为好。"因为"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江青强调说:"突出阿庆嫂?还是突出郭建光?是关系到突出哪条路线的大问题"。也就是说,突出阿庆嫂就是突出刘少奇负责的白区地下斗争,突出郭建光就是突出毛泽东领导的红区武装斗争。这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郭建光增加了不少成套唱腔,且十分精致耐听,就他在舞台上占据的时间而言,足以与阿庆嫂平分秋色;二是将原剧本中由阿庆嫂带人化装成送新娘的队伍混入敌巢,改为郭建光等人连夜奔袭,攻进胡府。"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在形式上,所有的"样板戏"都是在"现代戏"和其他文艺形式包括小说、电影和话剧的基础上产生的。"样板戏"中的京剧,主要是在"沪剧"、"淮剧"和"话剧"等现代戏剧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内容上,"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就是说,"样板戏"的许多原则和特征,如教材中讲到的"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等,都是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形成的,江青将其改造为"样板戏",只是将这些原则和倾向极端化、具体化。

(2)【◆题库问题◆】:[单选] 历史剧《屈原》中最能体现屈原人格的是()。
A.桔颂
B.雷电颂
C.礼魂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生活是多么广阔》有何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1、寓深遂的哲理于诗情之中。2、排比句式的运用广泛而缜密,成了诗的主体。3、情绪上层层递进,一步步把人们引向对生活真谛的领悟。

(4)【◆题库问题◆】:[填空题] 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参考答案◆】:绝对信号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二、人物塑造1、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2、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3、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

(6)【◆题库问题◆】:[填空题]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参考答案◆】:讽刺性的喜剧文学作品涌现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略述《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1)刻画人物重点在"画眼睛"。这是鲁迅一贯的艺术主张。所谓"画眼睛",就是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小说的第一章——第三章,就是通过具体描写阿Q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思所想,从各个角度突出地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后各章,进而刻画了阿Q性格的主要侧面及其发展,然而对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显然仍反复出现,贯穿全篇。阿Q临死时画圆圈前后的心理,更是画龙点睛地突出了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2)小说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特征,把章回小说同传记文学结合起来,摒弃了旧小说中一些陈规陋习,灌注了现代西方小说写传记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从而使小说既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又避免了旧小说的一些弊端,如慢节奏等等,同时,又具有了现代小说的气息。(3)故事情节的展开与人物性格的描绘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这一小说的美学原则。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展现的。随着情节的发展,阿Q的性格也愈加鲜明,愈富有个性,愈典型。(4)鲁迅把阿Q的行为描写同他的内心世界的刻画结合起来。阿Q因头上长了"不体面"的癞疮疤而忌讳说"光""亮""灯""烛",个性地揭示了阿Q既爱面子又不服气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使人读了对阿Q的描写,如闻其声,如见其人。(5)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与阿Q的悲剧命运相结合,从而将《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使阿Q这个典型,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如阿Q在辛亥革命胜利时,不仅没有参加革命,反而成了牺牲品,从而形象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6)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阿Q正传》是悲剧,但不是单纯的悲剧,是将泪与笑、热与冷、严肃与幽默交织在一起的悲喜剧。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者无疑是出于喜剧的讽刺,与含笑的幽默,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但"精神胜利法"使阿Q成为苟活于一个吃人世界的做活的工具与供人玩笑的玩物,这无疑是使人灵魂颤抖的悲剧,因而那喜剧的笑比之于悲剧的泪更使人感到沉痛。当阿Q以荒唐方式向吴妈求爱而演出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以及后来糊里糊涂地在自己的死亡判决书上画圆圈,因发抖没有画圆而惋惜时,这种喜剧式的描写的背后所隐含的悲剧是难以言说的!这种泪与笑互为表里的悲喜剧比之于单纯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的艺术效果。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参考答案◆】: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和几个科员及其家庭风波的描写。1、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科员们整天无所事事、勾心斗角。如一肚子坏水的科员小赵。作品虽然描写的是点滴小事,但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的社会制度。2、暴露和批判了因循守旧、凡庸的国民劣根性和生存哲学,对这种小市民性格和性格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挖掘。如主人公张大割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艺术上:《离婚》标志着老舍幽默艺术的成熟,语言含蓄而机智,幽默适度而有节制。

(9)【◆题库问题◆】:[单选] 在小说中创造了系列“零余者”形象的是()。
A.郭沫若
B.张资平
C.郁达夫
D.艾芜

【◆参考答案◆】:C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谈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参考答案◆】:深切而炙热的爱国情感是贯穿于闻一多创作之中的诗魂。在美国留学期间,身处异邦,闻一多抒发了对祖国的真挚而热烈的思恋之情。《太阳吟》和《忆菊》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太阳吟》以"每日绕地球一周"的太阳为倾诉对象,诉说诗人缠绵曲折的思乡之苦。在《忆菊》中,诗人以菊花象征祖国,赋予菊花缤纷的色彩和高洁的品格。同时,留美的闻一多目睹了帝国主义的腐败与丑恶,感受着民族歧视的心理压力,因此他的许多诗歌抒发了民族压迫所致的悲愤。《孤雁》中洋溢着对"喝醉了弱者的鲜血"的"苍蝇的领土"的仇恨;《七子之歌》以遭到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之下的华夏国土之口,控诉了对帝国主义的罪行,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另外表达对旧中国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渴望也是闻一多诗作的重要内容。《发现》表现出诗人的希望破灭之后的痛楚;在《一句话》中,诗人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坚定而客观的信念。代表作《死水》则同时表达了对祖国既失望又期待,既愤怨又热爱的复杂感情,即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诗作的一条红线。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