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新闻法制的发展历史

  • A+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中国新闻法制的发展历史

【◆参考答案◆】: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新闻法规《大清印刷物专律》。1908年,又颁布了两部新闻法规《保障应守规则》和《大清报律》。这种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新闻法规,其主要功能是限制新闻自由,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暂行报律》。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政府于1914年颁布了《报报纸条列》。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出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4年起,我国开始着手制定第一部新闻专门法。《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务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新闻法规相继出台后,标志着我国新闻出版业已经进入了依法治理的轨道。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软新闻

【◆参考答案◆】: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受众

【◆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最主要的是指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我国新闻事业的本土特色

【◆参考答案◆】:1.坚持和发扬中国新闻事业的政治和思想上的独特优势。 2.形成了以各级党报和党所领导的其他传媒为主体的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新闻事业结构。 3.即上情下达做党和政府的喉舌,又下情上达做人民的喉舌、坚持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相一致的原则。 4.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即满足群众的需求,又引导群众前进5.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6.提高新闻宣传艺术。坚持和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 7.讲党性、顾大局、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原则 8.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性。从传播内容到传播风格都贴近时代和贴近群众 9.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开展新闻评论 10.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党板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11.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民族风格。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新闻价值的定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价值是新近事实或相应作品所含新闻构成要素的总和。其含义包括,新闻价值是对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量化把握,它衡量新闻事实或相应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是新闻。把新闻本质及其特性加以量化,就可以成为衡量新闻事实或新闻作品的标准和尺度,实现新闻观点向操作方法的转化。

(6)【◆题库问题◆】:[问答题] 全面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参考答案◆】:
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指新闻传播要全方位地提供各方面的事实、情况、意见,不片面地报道和隐匿事实与信息。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原则包括以下三方面:
(1)对一件新闻事实(事件)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尤其是对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与情节,必须作出细致的报道,实在无法提供有关情况者,要作出交代或说明。
(2)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报道,要提供纵向与横向的全方位材料与分析,既不隐恶显善,也不隐善显恶,使公众毫无障碍地获得关于这些社会现象的整体资讯和全部看法,以便通过独立的观察与思考,得出他们自己的印象与结论。
(3)对有争议的问题的报道,要全面顾及和充分报道各种情况、意见与看法,即使是少数人的意见,或者在传播者看来是错误而不加认同的意见,也应无保留地向公众公开报道,而不是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公众。

(7)【◆题库问题◆】:[问答题] 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第一步,收集信息。
第二步,制作信息。
第三步,发布信息。
总的来说,媒介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宗旨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传播信息是媒介最基本职能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①媒介可以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
②媒介的报道和反馈功能,使大众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
③媒介能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功能
3.实现个人的现代化:理解、导向、娱乐
4.促进社会整合:
体现在:
一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二是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受众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群体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新闻编辑作为一个群体应倾向于哪一种认知方式?这与其坚持党性原则、道德水准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般存在两种认知方式,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和依存于场的认知方式。新闻编辑的重任互换独立意识,更需要可操作性的认知方式——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参与认知改组能力相对较高的编辑活动,以便找到独特新颖的报道角度和别具一格的版面及节目的编排组合方式等等。(2)认知方式与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分属两种范畴,前者属于认知活动,后者属于道德品质。场独立性者倾向于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的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场独立性者我行我素,不愿接受社会制约;或者说坚持了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就不可取。(3)无论采用何种认知方式的人,在相同的道德水准基础上,都可能同样地接受道德要求而完成道德行为。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反映并代表舆论。
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第二、引发舆论。
1.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定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第三、引导舆论: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总之,新闻媒介的确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