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二句表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 A+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二句表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是一腔热血写下的坚贞誓盟。"丝"是"思"的谐音,"丝"是双关语,以春蚕吐丝这一形象事物来比拟自己的缠绵无尽的思念之情。誓把自己化作春蚕,那无穷无尽的蚕丝,就是自己无穷无尽的相思之情,蚕丝无尽,相思无尽。以蜡烛的自我煎熬来比喻自己心中的焦灼和苦闷。通宵达旦都在相思的煎熬之中,待到蜡烛化成灰烬,自己的相思之泪才能流干。

(2)【◆题库问题◆】:[多选] 下列小说,属于“合作化小说”的有()。
A.《暴风骤雨》
B.《山乡巨变》
C.《创业史》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参考答案◆】:B, C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牡丹亭•闺塾》这出戏是怎样构成戏剧冲突的?

【◆参考答案◆】:《闺塾》,又名《春季闹学》,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场戏,也是剧作中以“情”反“理”的开始。这出戏,上场的只有三个人物:杜丽娘、春香和陈最良。环境是杜家的家塾。情节始于上学,发展到闹学,结束于散学。这出戏的戏剧冲突是在以杜丽娘、春香为一方,和以陈最良为一方之间展开的。陈最良以封建的老规矩和朱熹注解《诗经》的性理之学的观点来要求她们,灌输她们,可她们却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产生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就是以“情”反“理”。由于丽娘和春香的身份、教养不同,她们反“理”的形式各异,但她们的思想是相通的。“情”与“理”的矛盾,构成了这出戏的戏剧冲突。

(4)【◆题库问题◆】:[单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地提出现实生活中中年知识分子境遇问题的小说是()
A.《红豆》
B.《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C.《人到中年》
D.《活动变人形》

【◆参考答案◆】:C

(5)【◆题库问题◆】:[填空题] 余华的小说《()》是对爱情小说的戏仿和消解。

【◆参考答案◆】:古典爱情

(6)【◆题库问题◆】:[单选] 下列人物形象中,不是出自赵树理小说中的是()。
A.小腿疼
B.糊涂涂
C.小飞蛾
D.赖大嫂

【◆参考答案◆】:D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有哪些?

【◆参考答案◆】:《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许多形象都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三国演义》塑造形象注意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加以描写,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过去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所谓"三绝"之说:孔明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确实,孔明的智慧忠贞,关羽的勇猛重义,曹操的奸雄,刘备的仁德,张飞的粗莽,鲁肃的忠厚等等,也确实鲜明突出。不过这些形象也并不单一,曹操既奸又雄的性格本来是复杂的,张飞也并非一味莽撞,有时还粗中有细,关羽还有骄傲,刘备也有城府,这又使这些人物性格更丰满了。《三国演义》常使用"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的神态,不单纯追求细节逼真。刻画人物时,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行或通过周围环境对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渲染,大都靠粗线条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烘托来取得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温酒斩华雄"写关羽,"三顾茅庐"写孔明,"长板桥大喝"写张飞等。关羽斩华雄的大战,并未正面写如何厮杀,完全是通过对他人的描写,对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关羽的神威。先极写华雄之威、他人之慎,来衬托关羽;然后虚写战场,实写帐内,通过军帐中紧张的气氛,人物神态的迅速变化,来反映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斗争;更以斩华雄后一杯温酒来贯穿,极大地突出了关羽的神威。这是"略貌取神"写法的杰出范例。

(8)【◆题库问题◆】:[单选] 诗篇《沙扬娜拉》的作者是()
A.殷夫
B.艾青
C.卞之琳
D.徐志摩

【◆参考答案◆】:D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桃花扇•余韵》作为剧本的结尾,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参考答案◆】:《余韵》是《桃花扇》的续四十出,是全剧的尾声。在这出戏中,作者通过艺人苏昆生、柳敬亭和老赞礼三个明末遗民怀念故国的感概悲歌,揭示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阉党擅权,抒发了深沉的故国哀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情感。老赞礼唱的[问苍天]一曲,不单是"问天",主要是借题发挥,对南明统治者荒淫腐朽提出控诉,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柳敬亭唱的[秣陵秋]一曲,自"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数起,直到"败家子"弘光帝,褒扬了"龙钟阁部"史可法敢于抗击清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贬斥了马土英、阮大铖等误国权奸,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哀江南]套曲,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曾目睹南明兴亡的苏昆生之口,展现了南京一幅残花野草、古道斜阳、废垒空壕、荒村古墓、故宫破败、旧院空寂的残破不堪的亡国图景,渲染了亡国之痛的气氛。特别是[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把金陵昔日"玉树莺啼晓"、"秦淮水榭华开早"的盛况与今日"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的惨状进行对比,直接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恸,表现出强烈的故国之思。作为全剧的结尾,作者在《余韵》中通过[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三首曲子,以深沉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总结了全剧的内容,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全剧的主题。在艺术上,作为全剧的结尾,《余韵》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风格上,《余韵》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在结构上,《余韵》脉络贯穿,浑然一体。这出戏,是以[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为主体的。这三首曲子,不是任意的拼凑,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细节,做到脉络贯穿,浑然一气,洁洁荡荡,余音不绝。在语言上,《余韵》用语典雅,表现力强,语调悲凉,加强了作者的悲剧力量。作为剧本的结尾,《余韵》以"续四十出"的方式,在全剧故事完结之后,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概括全局内容,突出全剧主题,这在明清传奇中是独具一格的。它使读者或观众感到余音袅袅,久而不绝。由于有"余韵"一出,因而剧作也更有"余韵"。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元杂剧的唱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其特点表现在唱法、唱词两个方面:(一)唱法的特点:1、一般由一人主唱;2、先白后唱;3、唱的中间可以插入说白。前两点,使它区别于南戏和传奇;后一点,使它区别于诸宫调。(二)唱词的特点:1、全剧四折,用四个不同宫调的组曲;2、每折的唱词一般一韵到底,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3、全用北曲;4、可以加入“衬字”、“增句”;5、韵脚很密,有的甚至句句押韵;6、多用元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语,如“村少漾势”(意即粗鲁)、“方头不律”(指为人正直),被评论家称为有“蒜酪味”;7、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抒情性和文学性;8、很重视语言的个性化,决不是千人一腔;9、许多优秀剧本的唱词,常常将口语与诗词、经史、稗官野乘的词句,熔于一炉,做到“雅俗兼收,串合无痕”,形成一种区别于诗词的却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