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是什么?

  • A+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新闻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编辑同记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要表现在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中介性。对于记者来说,编辑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受众来说,编辑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具有中介性。(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虽然被视为轴心,然而做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此外,编辑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隐没性特点。(3)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第一,编辑是作为整体的把关者,其个人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在工作活动中。第二,编辑要守节,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高”的心态,对受众和记者只能保持“敬而远之”。

(2)【◆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简述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内容与意义。

【◆参考答案◆】:(1)1948年秋天,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华北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10月2日刘少奇到华北记者团学习班做了长篇讲话,即《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2)谈话提出了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①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思想上要艰苦,独立地做理论的、系统的工作,要独立思考,在分析之后加以正确的判断;③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要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④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还要懂得两条战线的斗争,善于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来办报,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既批评"左"的倾向,又批评右的倾向。(3)意义:①刘少奇的谈话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文献,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和希望;②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③为当时的新闻业务学习与研究提供了纲领性文件,为迎接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到来做了准备;④对今天广大新闻工作者搞好新闻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自由主义阶段新闻事业的特点

【◆参考答案◆】:自由主义传播制度和新问体质,是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的控制模式。它的理论依据是最早由约翰·弥尔顿倡导的新闻自由思想,认为人人都有公开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反对政府对新闻出版的干预。传播媒介由大大小小的企业主创办和经营,以赢利为第一目的,进行媒体间的自由竞争,不听命于政府和政党。且报刊还有权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被称为与立法、司法、行政平行的"第四权力"这种传播制度和机制很难贯彻到底,一是必须有钱才能办报,二是新闻传播不可能存在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不允许滥用新闻自由。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隐性采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隐性采访?有哪些类型?怎样正确处理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的关系?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地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为什么:1、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2、"纪实"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3、舆论监督难度加大类型:1、隐瞒身份2、隐瞒目的3、隐蔽手段1、隐性采访应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应尽量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内容;2、隐性采访的地点应安排在公共场所,一般不得在采访对象的私人居所进行,以免侵犯对方的隐私权;3、隐性采访一般应以公共人物为对象,或者以身负公共性职务的人为对象。注意不侵犯采访对象的肖像权;4、隐性采访时切忌人为导演、人为制造事件。坚持让报道的事实自然出现,自然演进。5、隐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正义,正义的事业须采用正义的手段。6、我国法律明文禁止非公安机关采用间谍器材窃听窃照。因此,在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时一定不能采用间谍器材。

(5)【◆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何理解新闻引导舆论的功能?

【◆参考答案◆】:制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监督,相当程度上是传媒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在较小程度上是传媒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监督”和“监测”的内涵是有差别的。

(6)【◆题库问题◆】:[问答题] 简述口语新闻媒介。

【◆参考答案◆】:
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7)【◆题库问题◆】:[单选] 毛泽东提出“政治家办报”主张的时间在()。
A.1945年
B.1950年
C.1956年
D.1957年

【◆参考答案◆】:D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怎样确定采访目的?

【◆参考答案◆】:首先要掌握采访对象的必要材料,这是确定采访目的的基础。其次,要对掌握的材料从它的社会属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看看在这两个方面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是确立采访目的的关键。*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具有的特殊素质。这种素质同新闻敏感一样,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因此,一个记者如果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不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愿望,就不知道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回避什么;同样,如果一个记者不懂得新闻工作的原理、特点、方法及其活动规律,就无法从新闻的角度去确定该采访什么、不采访什么,该抓什么问题,不抓什么问题,也就不可能确定正确的采访目的。由此看来,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不是脱离实际、胡思乱想所能办到的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妈妈教我放鸭子》语言特色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1、农家养鸭姑娘致富,反映了对于事业的热爱和美好的心灵。2、此通讯以第一人称,养鸭姑娘自述来展现人物性格。读起来比较自然亲切。文字朴实生动有浓厚的乡土气息。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好,人民的直接感受,表现在不割尾巴,不消灭海陆空。也表现了放鸭姑娘对于鸭子们的热爱以及事业的热爱。4、养鸭常识,习性,等都是用民谣以及民谚概括,充满了乡土气息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试论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即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与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兼论研究并正确认识这种互动有何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1)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2)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他既有社会身份显赫的优势,又有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优势。传播者的这种优势地位就使他们对受众的影响处于主动的强势情境中。因此,新闻传者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方式是直接的、即时的,连续的,是比较强大的。(3)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则是被动的、间接的、滞后的、断续性的,总体来说是微弱的。①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首先来自传播中的反馈。为了使传播有更好的效果,传播者会主动接受受众的观点,从而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方式、以及自己的态度,在进行下一次传播。②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还以更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发行量、收视率、通过社会团体提意见等方式。(4)研究并正确认识这种互动的实践意义:①在这种双向传播中,传受双方有了更多的心理沟通与心理感应,传播效果也会越来越好。②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的公器,它有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推广社会规范的责任。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人民的代言人,就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就必须在传播中以客观的态度,以正确的观点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观念。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