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的意义()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单选] 人间佛教的意义()
A.由人修行而成佛
B.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C.以上皆是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问答题] 对于《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的那个公案,你是怎么看待的?

【◆参考答案◆】:一方面,金刚上师是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生恶心,哪怕仅是违背上师教言,果报也是非常可怕的;另一方面,这个公案乍听起来,也许有些人觉得害怕,认为这种忏悔特别残忍。但这是没有深入了解佛教教义的原因,如果真正是将佛法融入内心的一些虔诚弟子是会这样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忏悔。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根据众生的机缘,佛法提出了三级解脱目标和相应的方法,这“三级解脱法”,也称“三士道”。初级目标,即下士道:人天幸福。通过修十善等戒恶行善行为,避免下堕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转生相对苦轻的天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人道。初级解脱目标是从重苦、恶运中的解脱。中级目标,即中士道:认识到有生死轮回就有苦的道理,为超脱轮回发出世心,修戒定慧,达到出世的目的。中级解脱是尘世中的解脱,声闻、缘觉属本道,只能达到这一级解脱目标。高级目标,即上士道:认识到解脱烦恼、出世并非全面解脱,尚有所知障妨碍彻悟,既未达到彻底的自度目标,也不具备度人的智慧和本领,因而发菩提心,进行福慧双修,智慧圆明通达,无滞无碍。

(4)【◆题库问题◆】:[单选]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观音菩萨的道场是:()
A.山西五台山
B.浙江普陀山
C.安徽九华山
D.四川峨嵋山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因明中说“共相是真实的能诠、所诠,以及真实能诠、所诠不存在”,二者是否相违?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二者不相违。因为在因明的胜义谛中,遣余本身的真实对境不成立实体的缘故,共相本身即是无实法,所以站在胜义的角度,真实的能诠所诠是不存在的。比如,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它不能叫柱子,从实际意义上或者它的自相上讲,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在瓶子的自相上与"瓶子"的名称并没有直接相关的联系。正是因为共相遣余没有真实对境的缘故,它可以错认为事物的自相,也即是我们的相续当中,有与它的自相错认一体的习气和习惯存在,这样一来,依靠它就可以了知。比如,我们现在把能盛水的器皿叫做瓶子,而不会把它叫做柱子、牦牛的原因,就是与我们无始以来的迷乱习气和这一世暂时迷乱习气的串习有一定关系,这样任何一个东西在自己的脑海当中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概念。所以,如同说"石女儿的本体不存在"以及"石女儿的名言概念存在"一样,前面的两种说法是不相违的。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十八天

【◆参考答案◆】: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双运”?

【◆参考答案◆】:"双运"是"两种法合修"之义。这个名词不是密宗的发明,在显宗经论中也用得很广泛,如悲智双运、色身和法身双运、止观双运、智慧方便双运、见行双运等等。在密法中,"双运"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如在《密集金刚续》中,把宇宙和生命阴阳二极现象共分为25类,如无形的空间和有形的大地,太阳和月亮,白昼和黑夜,流动之物如水风和静止不动之物如山岳,有和空,肉体和意识,精和血,气和脉,体内和体外,粗分肉身和粗分意识,细分肉身和细分意识等等都是两两相对、彼此相依相合的双运现象;世俗胜义二谛称为根双运,大悲心和见空智慧称为道双运,色身和法身称为果双运,大乐心和见空智慧称为乐空双运,幻身和光明心称为二谛双运,佛的有形色身和无形智慧法身称为果地双运,还有破断双运,证悟双运等等。而密法"双运成就"指的就是幻身和光明心双运成就。

(8)【◆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要想获得佛果,众生这一福田不可缺少?请从基道果的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基:刚开始时,为了度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慈悲心缘众生,二是让这些众生获得佛果,所以不能离开众生。道:发了心之后,三大阿僧祇劫中行持六度万行,没有众生的话,修持六度没有对境。果:最后获得佛果时,度化众生是佛的唯一事业,如果没有众生,佛就"失业"了,没有任何事情可做。故从基道果上讲,最初的发菩提心,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最后成就佛的事业,都不能离开众生。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只是向往来世而不重视现实的消极宗教吗?

【◆参考答案◆】:这是外人对佛教缺乏了解的不适当的评价。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佛教是"立足现实,追求长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性宗教。佛教的目标体系有世间和出世两类。世间目标是脱离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争取转世人天二道和人天之中的富贵、快乐的人天之身。出世目标又分无苦涅槃和成佛两种。佛教是因果论者,任何一种目标都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因缘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来世的优胜转世和解脱成佛的目标都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为基础上的。信教徒的一切行善利众的道德行为目的虽然是为了来世的幸福和永远离苦得乐,但善行本身影响到今生今世的生活行为。如利众行为,目的虽然是来世的幸福,但行为本身对现实社会和众生有利,也对行为人本身有利,如行善利众之人,在生活中备受人们的尊敬爱戴。只关心眼前利益的"近视眼",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目标,因此也处理不好眼前的事情。如为眼前的经济利益,疯狂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带来长远的危害和不相信死后的善恶报应而肆无忌惮地进行危害人类社会的犯罪行为等,都是愚昧短见的现实例子。目光远大的人,为长远利益着想,会放弃眼前利益,佛教徒为来世和永世的幸福,为众生的幸福,淡化和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正是佛教价值观的体现。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四想”的违品是什么?请以比喻具体说明。现在社会上是否存在这种现象?你对此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四想"的违品即四种颠倒想。如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这其中已说明了所谓的四种颠倒想,也就是把自己当作猎人,上师看成是獐子,正法看作是麝香,精进修行作为捕杀獐子的方便。在古代,犯人捕獐子时会用尽欺诈的手段,比如先在路上挖个陷阱,里面用绳子做个小圈,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有弹性的木头上,陷阱上面铺一些草或树叶加掩饰。如果有獐子路经此地,马上就会陷进里面,牵动弹木收紧绳索,獐子就被牢牢套住了。逮住獐子之后,猎人马上杀掉它得到麝香,把麝香卖掉就能发财。秉性恶劣的弟子也像这些猎人一样,先通过狡诈的方法来依止上师:上师喜欢钱财,他就多多供养;上师喜欢名声,他就花言巧语、百般取悦。目的是什么?就是得到上师相续中的窍诀法要。上师的法要没有得到手之前,也一直跟上师,多年都不离开。一旦上师传完了显密正法,他就把上师抛之脑后,舍弃以前所有的誓言,依靠这些法大搞世间八法,为自己谋取名闻利养。未法时代这种情况非常多,有些人依靠种种手段获得一些传承,然后到各个地方宣传自己,把法像麝香一样到处兜售。这些恶劣弟子根本不想上师恩德,从不承认在上师那里得过什么法,说这些法是自己无师自通,甚至提起上师的名字,也害怕对自己有影响。当然,由于不感恩上师的缘故,他那些法暂时对别人有一点点好处,最后对自他都没有利益。因此,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舍弃这四种颠倒,否则,违背上师教言、舍弃上师、欺骗上师,会导致生生世世在地狱不能解脱,这些可怕的果报在密宗中讲得非常清楚。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