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具体分析“利养无有实质”之理。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请具体分析“利养无有实质”之理

【◆参考答案◆】:比如一个人做梦享受了百年快乐,另一个人做梦只享受一瞬间的快乐,但这两人醒过来以后,梦中拥有的快乐都是一去不复返。同样的道理,有人以邪命养活过了一百年,有人活了短暂的时间,但他们临终的时候,原来享受的快乐都不会再现,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再者,即便获得丰厚利养,能长时间地尽情享乐,可是在死亡时就像遭受强盗抢劫一般,丝毫也无权带到后世,最终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离开人间。

(2)【◆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二漏

【◆参考答案◆】: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学法获得成就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学法要想获得成就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信为善源功德母",必须具备坚定正确的信念。②"求师为入道之门,尊师为成就之本",要寻找投靠一位品学兼优的上师,依法敬奉求学。严格遵守上师的教导。③"守戒守誓是获得成就之本",要严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当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④"成功来源于精进",要有勤学苦练,奋斗不息的毅力和决心。具备上述四条,学修必获成就。

(4)【◆题库问题◆】:[问答题] 菩萨以何原因称为“勇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由于菩萨在多生累劫当中利益无量众生、度化无边有情,内心却不产生恐惧或畏怖,如此勇猛的含识,故称为勇识。我们学佛,首先要学菩萨,因为成佛的次第中,菩萨是必经之路。因此我们也要发菩提心,发大愿王,生生世世度化众生,勇猛不退。不能停留在人天福报上,要作一个勇识。

(5)【◆题库问题◆】:[单选] 二乘人是指()
A.人、天
B.富人、贫人
C.声闻、缘觉。

【◆参考答案◆】:C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为什么说人身是渡越轮回苦海的船筏?请具体分析它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答案◆】:六道轮回中,人身是最好的,如果有了人身如意宝,暂时可获得善趣的安乐,究竟也能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倘若转生为其他众生,不说地狱和饿鬼的众生,即便是变成了天人,由于生活太过舒适,生不起出离心,故也没有这样的福报。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解释。每一条你都能真正做到吗?

【◆参考答案◆】:《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药想。"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受在逼迫。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以、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病所折磨,必须要依止一位如明医般具足法相的上师,通过三喜来承侍上师,百分之百地依师教言奉行,服用正法的妙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业惑苦难的疾病。当然,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良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药般的妙法,那就像一位病人的枕边虽有不可计数的妙药和药方,但不曾服药也会于病无补。《劝发胜心经》云:"吾已说妙法,汝闻不修行,患者不用药,吾亦无法救。"同样,上师殊胜的教言再多,弟子不如理修持,也无济于事。所以,作为弟子,要将上师所讲的法记得心里,记住之后永远去行持,这样无明烦恼就会有祛除的希望,从而获得痊愈般得解脱。

(8)【◆题库问题◆】:[单选] 哪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
A.金刚经
B.六祖坛经
C.阿弥陀经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区分佛教的“正信”与“不正信”?

【◆参考答案◆】: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佛教的正信是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指贪欲驱动、忿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贪欲驱动就是由贪心驱使其信仰,或在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放弃信仰。忿恨驱动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信仰,或者放弃信仰。愚昧驱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恐惧驱动就是因恐惧心理或者惧怕某种客观势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弃信仰。总之,凡是受贪、恨、无知、恐惧等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正信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从这正信的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认为:“我应对敌人生嗔恨,因为他给我带来了痛苦。”这种想法对吗?请以辩论的方式具体分析,并以比喻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这种想法不对。日常中伤害人们最严重的,莫过于风、胆、涎等各种疾病,在遭受这些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并不会去对它生起嗔恨;而对伤害自己的有情,却生起猛厉的嗔恨。同样是带来痛苦的因,为什么对它们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或许有些人说:风胆等病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它们自己没有主宰,所以不必要去嗔恨它们。驳斥:有情对自己作伤害,同样也是因缘和合,自无主宰。怨敌本身是五蕴假合而成,由业风的吹动而产生了种种心念行为,由这些因缘的和合,而对我们有了伤害行为,他们其实也是无有自主,被因缘之线牵动,不得不做出种种行动,致使我们感受伤害痛苦。比喻:如同人们虽然不希望患病,但业感疾病仍会生起。同样,人们虽然不想生烦恼,但在业缘逼迫下,烦恼仍然会涌现出来。所以,他人恼害我们实际也是无法自主,业缘逼迫而已。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