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显实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八不显实

【◆参考答案◆】: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

(2)【◆题库问题◆】:[问答题] 前面讲菩萨要全力摄受众生,这里又说要舍弃凡愚,前后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哪种误区?

【◆参考答案◆】: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戒

【◆参考答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人身有什么珍贵价值?

【◆参考答案◆】:(1)成佛离不开现世的人身,转世人身是现阶段修行的主要目标,通过现世的人身可以修积继续转生人身的因缘。(2)现世的人身有能力修积超世解脱和成佛的因缘,利用人身特有的精气脉条件,可以修即身成佛的无上密道。(3)人若能自觉,现有人身每时每刻都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如果利用能修善的这一面,每时每刻都能起到修的作用。修行并不只是去寺庙或者诵经、念佛号,入佛门后的一言一行、每一件事情乃至每一个念头无不是在修行。修行就是全面地修,处处都是修行的环境,将佛法理念贯穿生活始终。对一个觉悟者来说,见到的、听到的都是佛法,观花开花落,就知无常与苦,社会上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我们修行的教材。在认识人身难能可贵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紧迫感,不浪费时间,不虚度年华,使现有的短暂人生发挥积极作用,做一点有益的事,是认识人生价值的目的。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宝

【◆参考答案◆】: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九有情居

【◆参考答案◆】: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7)【◆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别人犯了也不会有过失,但制戒以后犯了就变成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因吗?”请具体分析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这是非理的想法,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专门对此有答复,如农民在田地里种植庄稼,到夏天时下冰雹,庄稼被毁,对这种情况,谁也不能说"如果农民没有种庄稼,就不会有庄稼被毁,所以过错是农民造成的";同样,佛制定戒律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安乐果,而非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

(8)【◆题库问题◆】:[单选] 佛历元年是由什么时候算起?()
A.佛陀出世时
B.佛陀证悟时
C.佛陀入灭时算起

【◆参考答案◆】:C

(9)【◆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佛法所讲的内容是否可以产生怀疑?为什么?

【◆参考答案◆】:在学佛的过程中,对佛法的道理,不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可以产生一些怀疑。因为有了怀疑,才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从而断除怀疑,获得定解。从佛教历史来看,以前也有许多高僧大德先是对佛教存有怀疑,有各种不解之处,后来通过闻思修行完全解除了疑团,最终才获得了成就。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一遍使

【◆参考答案◆】:即七见二疑二无明。七见是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果盗见、疑见;二疑是疑事、疑理;二无明是根本无明、枝末无明。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