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作“分别心”?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作“分别心”?

【◆参考答案◆】:"分别心"就是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概念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智力活动的特征是抽象性和主客观的分离性。因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经常见到的亲人——母亲,眼睛一闭,脑子里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这是思维的特点,不可能像照相那样清晰和用眼睛直观那样具有真实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别思维始终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观是分离的。

(2)【◆题库问题◆】:[问答题] 回向时,应念什么样的回向文才有功德?

【◆参考答案◆】: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谛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如何才能修好度母法并获赐悉地?

【◆参考答案◆】:首先要具备信心,对上师、对本尊度母的信心,三心二意、半信半疑是不可能有成就的。其次,要发心清净。应该以菩提心作为修持的发心,或者最起码要有共下士道发心,因为修持佛法不能离开人身。如果为了自己现世的短暂蝇头小利,不会有什么成就。最后,若要得到悉地,最好闭关集中修炼,否则很难即身成就。

(4)【◆题库问题◆】:[单选] 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
A.未生善令不生
B.未生善令得生
C.未生善令增长

【◆参考答案◆】:B

(5)【◆题库问题◆】:[单选] 以下何者不是佛教徒应有的行为()
A.持戒
B.贪污
C.布施。

【◆参考答案◆】:B

(6)【◆题库问题◆】:[问答题] 从哪两方面理解,调伏心能遣除一切怖畏?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参考答案◆】:1)一切万法是心所显现,心也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自然本体,如果认识到这一点,而安住在自己光明空性的心性本体中,则一切怖畏都会消失无踪。2)如果调伏了自己自私粗暴的心,具有一颗无我利他的悲心,那么以这种大慈大悲心就能感化恶人、非人以及毒蛇老虎等猛兽,令其转变成具有慈悲心态者。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做随喜?随喜分为哪几种类型?有哪几种说法?

【◆参考答案◆】: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总的来讲,随喜分二类:随喜别人世间随福德分善法的因和享受人天福报的果,随喜诸佛菩萨、罗汉出世间随解脱分善法的因和获得三菩提之果。有两种说法:1)随喜世间善因善果、随喜出世间解脱因与解脱果。2)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的法师说:“杀蚊虫不算杀生。”这话符合佛法吗?

【◆参考答案◆】:蚊蝇蛆虫蚂蚁,均属含识类微细生命,既然是含识类,杀害就犯杀生之罪,怎能以其微小而排除在含识之外?佛律杀生之罪分轻重,杀智性高、爱生意识强、死的痛苦重、体格大的有情罪过大;杀智性和爱生意识弱、死的痛苦小、体格小的罪过小。由于人的智性最高,爱生意识强烈,死的恐惧和痛苦深重,体格大,而且人身极难得,所以杀人罪最重,其次是牛马大象和大型的兽类、鱼类,再次是小动物、鸟类、虾类,又次一等是蚊蝇、蛆虫、蚂蚁和微生物类。从人到微细生物,按智性和体格大小,分杀生的罪过轻重。杀牛羊的罪和杀蚊蝇之罪,虽罪有轻重,但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因此,绝不能以罪小而忽略,更不能视为无罪。佛家律制,比丘出门行乞须持锡杖。锡杖的造形象征法理,杖头系十二个铁环,象征十二分教。持锡杖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时响环当当作响,以响声驱散脚下的虫蚁,使其免遭踩踏。春夏秋季,僧房点灯照明,规定要罩纱罩;饮生水,要经纱布过滤。这都是为了防止蚊蝇、蛆虫受害。虽然这些是小事,但从这类小事上充分体现了佛教的平等慈悲性。

(9)【◆题库问题◆】:[问答题] 通过学习《胜出天神赞》,你自己有哪些收获?倘若你周围有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你将会如何引导他们?

【◆参考答案◆】:通过对本论的学习,更理性地认识到三界当中,唯有佛陀是究竟的皈依处,而不是其它任何外道,而这种认识是在不杂染任何偏袒心的前提下,通过智慧来分析抉择的结果,所以在内心真正能生起定解来。若有人不明白这些道理,也像作者那样站在一个公正的角度为他剖析而决定何去何从,或者劝他学习该部论典等。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如何以正知观察自己的念头?你平时做到了吗?

【◆参考答案◆】:我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善、不善或是无记。如果是不善,那尽量把它停下来;如果是无记,看看能不能把它转变为善法;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倘若发现它正处于污染状态、与烦恼相应,那应该做到如树般安住,不为烦恼所动。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