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二者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所谓愿菩提心,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愿菩提心。所谓行菩提心,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正式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72、如果仅发愿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暂时和究竟会获得什么样的功德?答:究竟而言,愿菩提心是获得佛果的唯一因。暂时而言,我们在生死轮回中,依靠它也能产生极大的果报,比如转生天界时,成为梵天、帝释天等具威望名声的天王;转生人间时,可成为转轮王、大施主、大长者,或是拥有万贯家财、地位显赫的企业家、名人等等。虽然发了愿菩提心的人在轮回中还没有解脱,但财力、势力、相貌等各方面,具有非同小可的福德。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怨敌明明是伤害我们的人,为什么反而说他是值得悲悯的对境?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参考答案◆】:对有我执的众生来说,最珍爱的莫过于自己,但在烦恼强烈现前时,他们连自己的身体生命都弃之不顾,尚能自杀摧毁,那么对其他众生作损恼自然无法避免。理解到这点,我们在受到他人损害时,又怎么会不生悲悯呢?

(3)【◆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是三大灾劫?对此应该如何回向?

【◆参考答案◆】:三大灾劫分别是疾疫劫、刀兵劫、饥馑劫。疾疫劫:乃至世间所有众生的疾病,还没有疗愈之前,我愿意化作药物、变成医生,并且作病人的看护者!刀兵劫:愿诸资生物品自然地化现于诸有情前,人类生活无任何忧虑,以此而嗔心熄灭,停止任何刀兵之难!饥馑劫:期盼从天上像下雨般普降饮食,解除饥渴的灾难,在那灾荒劫中,愿自己化成众生充饥之食物!

(4)【◆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应根据自己的能力,一件一件地成办。一旦经过观察而去做某事时,就不要再东想西想,而应心志专一,先成办这件事,然后再做其他的事。好处:1)如果依此原则去做,能成办好所有的事情,否则,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2)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五部大论

【◆参考答案◆】:五部大论是戒律方面(功德光律师)的《戒律本论》,俱舍方面(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观方面(月称菩萨)的《入中论》,般若方面(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因明方面(法称论师)的《释量论》。

(6)【◆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真一切真

【◆参考答案◆】: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不受戒,但依戒修习,能否成佛?

【◆参考答案◆】:"佛法"的"法",也含"法规"和"法则"之义。要想修佛道,必须按经典法规办事,一般情况下没有变通之法。经中说:"善戒如大地。"万物生长离不开大地,在世与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于戒地,依于戒地。无戒地一无所成。因此,进入佛教之门必须皈依受戒。无论大小乘共有的分别解脱戒,还是大乘菩萨戒、密宗密戒都要经过受戒的程序。八类分别解脱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弥戒、男女居士戒、正学女戒、一日戒等必须按律仪法规,在具戒德、合乎传戒条件的戒师面前受戒,否则,无戒脉传承,不生戒体。不经过受戒的自动持戒行为在律中称作非善非恶的"中性法",不具备善戒的功德。对于菩萨戒,唯识和中观两派主张完全不同。唯识派主张,受菩萨戒者必须先受分别解脱戒,不具备受分别解脱戒资格的众生,理所当然地无资格受菩萨戒。中观派传承,没有先受分别解脱戒的先决条件,受戒的对象也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愿意发心者均可受菩萨戒。在不具传戒师的特殊情况下,可在佛像前按仪轨自己发心受戒。密戒必须经过灌顶,在上师与佛坛前受戒,恢复坏戒也必须在佛坛前进行自入灌顶。无论显密,不受戒而持戒,别说成佛,就连入道也没门儿。这些都是经续中的规定,除了佛陀,谁也无资格随意修改法规,也不能随意解释,搞变通。

(8)【◆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和其他宗教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佛教的人生观、宇宙观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的"行"指一切有为之法,因缘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无形的心法皆属行法。"无常"粗分讲有生就有灭,变化无常;细分讲任何事物都无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间起着生灭的变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灭,生中包含着灭,生与灭之间,没有刹那的间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变状态,就意味着"常恒"。"有漏"的"漏"指贪嗔痴疑等烦恼,烦恼是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时堵塞漏洞,定会沉船。人的烦恼,就是使人下堕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烦恼心影响的任何思想、行为都结苦果。诸法无我的"我",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缘的独立性和实际存在的固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众缘形成之物,并无任何自性(我)实际存在的固定性,所以是诸法无我。"涅槃"是指生命消除烦恼,脱离业力轮回的自由平静状态,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向往的理想境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善恶业报不爽,珍惜难得的人身,皈依三宝,戒恶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乐——这是下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得人天之乐,也终究无常,要想常乐,就要出离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脱苦涅槃——这是中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轮回无穷的生命逻辑中得出一切众生曾经是自己的父母的结论,为报父母之恩,放弃自己的苦乐,尽心尽力,为众生的利益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这是上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价值观是约束自己诸恶莫做,大乘的价值观是无我无私,奉行诸善,利乐众生。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根本差别是别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认为上帝是生命和万物的创造者、人类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乐靠上帝。佛教认为众生的业力创造世界,也创造自身。世界上没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拯救者,觉悟要靠三宝的启示,离苦得乐要靠自身努力。

(9)【◆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我们自己如何做具德弟子?

【◆参考答案◆】:当经过观察,依止上师之后,上师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更具体的,《事师五十颂》中有很好的论述。亦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事师五十颂释》。既然找上师是如此严肃严重的事,我们确实应该在"如何找"上面多闻思多花功夫。

(10)【◆题库问题◆】:[问答题] 有些人不愿到山林里去修行,主要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断除?

【◆参考答案◆】:原因要么是贪执身体,要么是贪执亲友,要么是贪执财产。1)断除贪执身体:身体很快就会死亡、腐朽,它的臭气使贪食腐肉的狐狼,都不敢趋前品尝,这样的无常变坏结局最终一定会降临,因而身体不是该贪执的对境。2)断除贪执亲友:自己孤零零地独身来到世间,出生时骨肉本是连在一起的,死亡之后也得各自分散,更何况是个体相异的亲友了。生时,自己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亡,自己的苦痛无法代受,亲友眷属有什么利益呢?3)断除贪执财产:死亡时连最珍爱的身体都要舍弃,财产受用又有什么用呢?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