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智慧详加观察,为什么说父母、子女、亲友等不一定是真正“亲”,没有必要去执著?作为在家人,假如不能完全舍弃这些,那应该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若以智慧详加观察,为什么说父母、子女、亲友等不一定是真正“亲”,没有必要去执著?作为在家人,假如不能完全舍弃这些,那应该掌握什么分寸

【◆参考答案◆】:(一)为什么没必要去执着:只要以智慧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亲友也不一定是真正"亲"。(1)父母: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情深意切、甚为慈爱,可这种慈爱完全是颠倒的,最终只能害了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想想:儿子小的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他做好所有的事,到了成家立业之时,又为他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他捆缚在了轮回的绳索上。而且,父母还教给孩子如何制伏敌人、扶助亲友、发家致富等造恶的方法。父母虽然很想对孩子好,但他们的"专业"除了杀盗淫妄,也教不出对今生来世有利的行为,这无疑会导致子女无法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坑害了。要知道,真正去害一个人,不一定是用武器当面刺杀,日积月累的错误引导,对生生世世才是致命的毒害。(2)子女:真正孝顺的孩子为数不多,那许多子女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最初吸取父母身体的精华,中间抢夺他们口中的饮食,最后夺取他们手中的财产。父母再怎么疼爱儿女,他们也会反过来与父母作对。父母将毕生不顾千辛万苦、罪大恶极、臭名远扬而积累下来的财富,毫不吝惜地全部给予子女,他们却觉得这理所当然,无有一点一滴感激之情。(3)亲友:兄弟姐妹之间,也常为了财产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平时他们从不关心父母,一旦父母重病垂危,就一个个都跑来了,生怕财产落入了别人腰包。纵然父母把财产给了子女,他们也没有答谢之意。其他的亲戚也不例外。亲朋好友的恭维、尊敬,不一定是真心的,往往都怀有各种目的。当你财力十足、幸福美满时,所有人会把你奉若神明,明明不需要,他们也竭尽全力地帮助你,将饮食财产主动送上门来;而一旦你身败名裂、身无分文,即便没做一点错事,他们也像仇人一样对待你,纵然你诚心利益他们,所得到的也是恩将仇报。由此可见,子女、亲友等无有丝毫实义。故佛在《菩萨本行经》中说:"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二)该掌握的分寸:对在家人而言,将子女亲友完全看破并抛弃,也是不现实的。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太执著。毕竟聚散离合是轮回的规律,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自然比较成功。否则,你天天想孩子、想父母、想朋友……心里装的都是这些,那根本不会有修行的时间,也不会有大慈大悲的位置。或者你都修行很长时间了,亲人离去还特别痛苦,甚至不想活下去,那就不是修行人了。所以,大家要好好观修爱别离苦!

(2)【◆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藏传佛教?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就是以藏民族为信教的主体民族,以藏语文为主要施教、学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浓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显密佛教。 从公元7世纪初引进到现在,藏传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传佛教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传、中兴、鼎盛、走向世界四个阶段。 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主持译经、建立佛教法规到公元9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为藏传佛教的初期传播阶段。 从公元10世纪末大译师仁钦桑布译经,孟加拉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进藏传法到公元14世纪格鲁派诞生前为藏传佛教中兴期。噶当、噶举、萨迦、宁玛、希结、觉囊、绰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藏传佛教教派都在这一时期相继诞生,在学术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从公元14世纪后半叶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教派起到公元20世纪中叶,为藏传佛教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拉萨三大寺为首的大大小小数千座学院式的寺庙在甘、青、川、藏地区和蒙古草原相继建起,在佛教显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严密精深成就,产生了很多学术贡献卓著、名载史册的大善知识。 公元20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价值观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质财富富裕、精神财富相对贫乏的西方世界广大民众的喜爱。到现在,藏传佛教在西欧、北美等西方国家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在这种新的信仰冲击波的影响下,港台和内地各阶层人群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数也在持续增长着。 因此,藏传佛教虽然产生于中国藏区,但它并非藏族独有的信仰。它正逐步从国内多民族的共同信仰,发展成覆盖面波及全球的国际性的宗教。

(3)【◆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舍弃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参考答案◆】:原因有二:1)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我执与我所执,从而显露出心的光明本体,也即舍弃此三者,能脱离轮回、获得涅槃。2)"死时既须舍"。死时身体、受用都会舍弃,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如此一来,不但能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自己也可依此迅速积累成佛的资粮,如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4)【◆题库问题◆】:[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5)【◆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红教重修持,黄教重教理研究。”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所谓"红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说"红教不重视教理学习";所谓"黄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说"黄教不重视修持"。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以理管事,以事证理。任何一种高层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应的高深理论来进行指导;同样,一个重视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并重的道理和学习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要知道正确的修持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深的理论,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高层次修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辩证道理。实际上,宁玛派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识,宁玛的大圆满、车确、托嘎的修证离不开教理正见的指导;同理,格鲁派不但在经典教理的研究上独占鳌头,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是博采众长,荟萃精华。如此说,只能说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宝藏罢了!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学佛或出家之后,家人依靠自己造恶业,为了防止他们造业,应随顺他们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应该,如果为了让他们满意,从而舍弃见解、舍弃学佛,那是非常愚痴的行为。世间上的流言蜚语各种各样,对你的今生不会有危害,对来世也没有什么影响。尽管出家学佛,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对佛教产生不满,但这是众生的业力现前,并不是你故意去害他们。假如为了博得他人赞叹,从而失坏自己的道业,或者为了让世人满意,自己从此不修忍辱,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对自他的今生来世无有任何利益。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贤七圣

【◆参考答案◆】: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人分斋戒

【◆参考答案◆】:与八支斋同。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七种忏悔心

【◆参考答案◆】: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因

【◆参考答案◆】: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困、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