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魏晋时期第一个西行求法者是()。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单选] 我国魏晋时期第一个西行求法者是()。
A.法显
B.支道林
C.朱士行
D.释慧远

【◆参考答案◆】:C

(2)【◆题库问题◆】:[问答题] 《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参考答案◆】:第一种叫前际不放逸,即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心生追悔,发誓再也不造而如理忏悔;第二种是后际不放逸,就是改过自新之后,今后的行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坏事;第三种是中际不放逸,是指当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离一切善法规则;第四种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后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第五种是现行不放逸,指现在的一切行为不作恶法。后两种与前际不放逸、中际不放逸稍微有点差别,后者是从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则是从不作恶法的角度来讲的,反体方面有所不同。

(3)【◆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衲

【◆参考答案◆】:一件僧衣。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于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二大车轨吗?

【◆参考答案◆】: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与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并不相同。藏传佛教的"深观"指智慧正见,"广行"指除智慧正见以外的一切善行,包括慈悲、发心、六度中除智度以外的五度,以及境、行、果、五道十地断悟进程等。佛法虽广,但其核心和精华是《般若经》,般若称"佛"是因为声闻、缘觉、菩萨、圆觉佛等从般若中生,离开般若智慧无法解脱成佛。对《般若经》的解释在印度曾出现过两个大的学派:一是以龙树为首的深见般若学派;一是以弥勒五论为依据解释般若的,以无著为首的广行般若学派。前者称中观学派,后者称弥勒学派。《弥勒五论》中分前二论《佛心论》、《现观庄严论》和后三论《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在前二论中开示了中观见,后三论中开示了唯识观。无著、世亲兄弟二人根据弥勒"后三论",开创了唯识学。藏传佛教各教派在智慧正见方面以龙树学说为主,学修中观。境、行、果地道建立等广行般若以无著的弥勒学为主,但对无著、世亲学说中的唯识部分,持批判态度。汉传佛教性宗和空宗属中观学派,法相宗属唯识学派。法相宗除了正见以外,其他的都和藏传佛教显教的内容相同,有差别也只是对其理论认识上的差别。另外,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一的佛教教派,与汉传佛教单一的显教在整体教义理论和修行实践方面有很大差别。

(5)【◆题库问题◆】:[问答题] 乾隆皇帝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作为在家人,你以后应该怎样做?

【◆参考答案◆】:作为在家人,不应该评论出家人的过失。因为有些出家人尽管表面上吃肉喝酒,但他们的内在境界是不好说的,不能单凭一些外在形象就判断他们的好坏。在家人只要看到佛陀的袈裟,就应该把它当作皈依境,这样才不会有任何危害,唯一只能对自己有利。

(6)【◆题库问题◆】:[问答题] 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么做?

【◆参考答案◆】:如果仅仅有信心,却没有见解智慧,只不过增长无明而已。因为对前后世、业因果的微妙道理一无所知,没有正见摄持的修行很容易误入歧途,只是一种茫然的迷信,遇到别人的问难时,自己也是哑口无言。同样,光有见解而没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长邪见之因。比如我们对佛陀和上师的功德,必须具足一种信心,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它当作学术一样钻研,那只会增长自己的邪见,对解脱没有任何帮助。

(7)【◆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心

【◆参考答案◆】: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纤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8)【◆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人分斋戒

【◆参考答案◆】:与八支斋同。

(9)【◆题库问题◆】:[问答题] 什么叫做“本来常有清净轮”?明白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

【◆参考答案◆】:所谓"本来常有相续轮",是密宗不共法语,意为永不间断。也即是说佛陀没有出世与涅槃,正法也没有兴盛与隐没,一切都是恒时存在,这就叫"本来常有相续轮。"从其中能了知密宗的殊胜性,对修学密法更具信心。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六尘

【◆参考答案◆】: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