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么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么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参考答案◆】:世间英雄是战胜外面的敌人,而出世间英雄是能战胜自己内心的烦恼。出世间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2)【◆题库问题◆】:[单选] 净土宗的修持不求()
A.念佛
B.发愿
C.神通。

【◆参考答案◆】:C

(3)【◆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有人说,佛教说“法无定法”、“法门无量”,所以没有固定的体系,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连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错路。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断器三过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覆器、洉器、漏器。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路

【◆参考答案◆】:一条通向涅盘的道路。

(6)【◆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因明学在“十明”中单独列为一门学科,与内学(佛学)相对,这说明因明并非内学,从因明本身来看,它也是一门佛教和外道以及世俗学界都可以通用的学科,但是为何藏传佛教要将因明列为内学五部之一?

【◆参考答案◆】:正因为因明学是佛教、外道、世俗学界通用的思维规则和推理思辨的科学,所以佛教才能充分利用它被共同承认的推理思辨规则,论证教义,批驳邪说,以理宣教,以理服众。因明的一些基本规则,虽非佛门独有,但在因明学理论的完善和提高方面,印度的陈那、法称,藏地的萨班、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等佛教学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他们将因明的推理思辨方法用在了佛教教理的论证方面。其次陈那的《正理门经》和法称的《释量论》等因明七论中对佛和佛法的正确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起到了破除邪说,维护正见的作用。正如克珠杰说的那样:"如果说因明学中有理辨性的内容,因而不属于内学的话,那么大部分佛经也将不属于内学了,因为大部分佛经中都含有理辨性的内容。"所以,藏传佛教认为因明学是内外通用的学科,离开因明的思辨推理方法,无法进入唯识和中观深奥哲理的思辨境界,故将因明列为《五部大论》之首位。

(7)【◆题库问题◆】:[问答题] 世间皈依、小乘皈依、大乘皈依在时间和发心上有什么差别?如果别人问你是哪一种皈依,你会怎么回答?

【◆参考答案◆】: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间",世间皈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种皈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世间皈依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

(8)【◆题库问题◆】:[问答题] 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

【◆参考答案◆】:"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只要众生欢喜,任随他们殴打、谩骂、杀害我都可以。纵然对我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我也欢喜接受。因为在受菩萨戒时,我们已经承诺:如往昔诸佛菩萨舍弃所有的财产、受用、善根,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我今也如是发心。倘若我们没有这样做,光是口头上说"诸佛怎么样发心,我也这样发心",实际上是在欺骗所有众生和佛菩萨。因此,发菩提心必须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并在实际行动中将身体等布施给众生,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十玄门

【◆参考答案◆】:又名十玄缘起,华严宗所立,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能通此义,则可入於华严大经之玄海,故名玄门。又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日缘起。即: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隐密显了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法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

(10)【◆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佛教修证成就高低的标志是什么?

【◆参考答案◆】:佛教修证成就从总的方面讲,就是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戒"的修证成就是戒恶行善的行为。戒恶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净心性的贪心、嗔恨心、无明心、傲慢心、怀疑心、不相信善恶报应之类的邪见等恶行恶习气;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众心为基础的无私无我的利众善行。"定"的修证成就是心情平静,排除散乱思想,不受喜怒哀乐情绪的干扰驱动,应用自如。"慧"的修证成就是,获得无分别的直觉自然功用,智慧如日当空,光明普照。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证成就。普通的学佛弟子学佛有无成就,就看思想、行为符合不符合戒恶行善的原则,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现出超然解脱的姿态,能不能做到诚实和言行一致等等。至于五眼六通之类,只是定、慧的一种境界标志,不是学佛追求的目标。若无菩提心,神通再大也进入不了菩萨乘之门。若无真诚皈依的信念,虽有神通,也无法超越世间有限神通的范围,改变不了下堕恶道的命运。神通如泥像镀金,只是表面的富丽堂皇;菩提心如纯金,做成任何形状,都不会失去黄金的价值。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