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恨心到底会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 A+
所属分类:财务与会计题库
(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嗔恨心到底会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参考答案◆】:我们能见得到的,是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

(2)【◆题库问题◆】:[单选] 念佛的目的是()
A.清净自心
B.求名求利
C.求佛摩顶。

【◆参考答案◆】:A

(3)【◆题库问题◆】:[问答题] “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这一颂的比喻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参考答案◆】:一种是犯了不是特别严重罪业的人,被法官判处砍断手脚,只是这样的刑罚,那人也与以往完全不同,以前很英雄、很有勇气,现在的神情大大异于平常,非常害怕。另一种解释就是从判死刑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不管是什么人,如果被判了死刑,一定是非常害怕的。

(4)【◆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若以智慧详加观察,为什么说父母、子女、亲友等不一定是真正“亲”,没有必要去执著?作为在家人,假如不能完全舍弃这些,那应该掌握什么分寸?

【◆参考答案◆】:(一)为什么没必要去执着:只要以智慧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亲友也不一定是真正"亲"。(1)父母:父母自以为对孩子情深意切、甚为慈爱,可这种慈爱完全是颠倒的,最终只能害了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想想:儿子小的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为他做好所有的事,到了成家立业之时,又为他迎娶作为终身伴侣的妻子,这实际是把他捆缚在了轮回的绳索上。而且,父母还教给孩子如何制伏敌人、扶助亲友、发家致富等造恶的方法。父母虽然很想对孩子好,但他们的"专业"除了杀盗淫妄,也教不出对今生来世有利的行为,这无疑会导致子女无法从恶趣深渊中获得解脱,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为严重的坑害了。要知道,真正去害一个人,不一定是用武器当面刺杀,日积月累的错误引导,对生生世世才是致命的毒害。(2)子女:真正孝顺的孩子为数不多,那许多子女是怎样对待父母的呢?最初吸取父母身体的精华,中间抢夺他们口中的饮食,最后夺取他们手中的财产。父母再怎么疼爱儿女,他们也会反过来与父母作对。父母将毕生不顾千辛万苦、罪大恶极、臭名远扬而积累下来的财富,毫不吝惜地全部给予子女,他们却觉得这理所当然,无有一点一滴感激之情。(3)亲友:兄弟姐妹之间,也常为了财产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平时他们从不关心父母,一旦父母重病垂危,就一个个都跑来了,生怕财产落入了别人腰包。纵然父母把财产给了子女,他们也没有答谢之意。其他的亲戚也不例外。亲朋好友的恭维、尊敬,不一定是真心的,往往都怀有各种目的。当你财力十足、幸福美满时,所有人会把你奉若神明,明明不需要,他们也竭尽全力地帮助你,将饮食财产主动送上门来;而一旦你身败名裂、身无分文,即便没做一点错事,他们也像仇人一样对待你,纵然你诚心利益他们,所得到的也是恩将仇报。由此可见,子女、亲友等无有丝毫实义。故佛在《菩萨本行经》中说:"富贵荣禄,众苦之本;居家恩爱,犹如牢狱之中。"(二)该掌握的分寸:对在家人而言,将子女亲友完全看破并抛弃,也是不现实的。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能太执著。毕竟聚散离合是轮回的规律,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自然比较成功。否则,你天天想孩子、想父母、想朋友……心里装的都是这些,那根本不会有修行的时间,也不会有大慈大悲的位置。或者你都修行很长时间了,亲人离去还特别痛苦,甚至不想活下去,那就不是修行人了。所以,大家要好好观修爱别离苦!

(5)【◆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九梵

【◆参考答案◆】:指四禅天的九天,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诸天。

(6)【◆题库问题◆】:[单选] 净土三经是指()
A.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
B.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参考答案◆】:B

(7)【◆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什么叫执著?

【◆参考答案◆】:就是把一件事看得太认真了,经常想着不放,甚至几十年都忘不了。什么利、什么害、什么得、什么失、什么荣、什么辱,都是太认真的原因。所以说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这些不平是执著造成的。菩萨的慈悲是无缘慈悲(没有一定的对象、原因),菩萨的智慧是无相智慧。人的慈悲是有对象的,爱子女,爱亲人,恨仇人,都有一定的对象,都有一定的原因。平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佛家讲的就是无缘慈悲,不讲原因,这是三种慈悲中的最高慈悲,没有局限性。有缘就是有局限性,把人分成好的、坏的、亲的、远的,这就有缘了,有界限了。

(8)【◆题库问题◆】:[问答题,论述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参考答案◆】: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9)【◆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一三昧

【◆参考答案◆】:一行三昧的简称。

(10)【◆题库问题◆】:[名词解释] 了因

【◆参考答案◆】: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